2007年6月1日,一场持续两天的自发“集体散步”爆发,数千厦门市民走上街头,拉出“反对PX,保卫厦门”的横幅,反对腾龙芳烃(厦门)有限公司投资上百亿的PX项目落户厦门。
一时间厦门市民“环保游行”的消息轰动全网,这起从2007年年初开始的环保争议公共事件再一次回到公众的视野中。
PX是一种芳烃化合物对二甲苯的缩写,这种化工产品主要用作生产聚酯纤维和树脂、涂料、染料及农药的原料,也用作色谱分析标准物质和溶剂,也用于有机合成,在现代工业中用途广泛。
然而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17年公布的致癌物清单显示,对二甲苯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。
说句实在话,三类致癌物到底有多高的致癌性其实权威科学家都没有定论,但问题的关键在于PX是一种极易燃易爆的化合物,所以一直以来,各国对PX工厂选址都比较慎重。
国外的经验是倾向于将PX工厂设立在没有多少居民的海岛上,因为一个PX的原料是石油,海岛方便运输,另一个当然是万一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可控。
然而厦门PX项目的规划一开始就显得过于草率了,从地图上看,项目距离鼓浪屿仅7公里,距离厦门外国语学校等一些中小学校仅4公里。当时在项目5公里半径范围内的海沧区人口超过10万,居民区与厂区最近处不足1.5公里。
2005年7月,厦门PX项目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环评报告审查。2006年7月,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,2006年11月正式开工;
一切工作似乎都在循序渐进地平稳推进,但关于PX项目的各种争议和讨论一直没有停止,直至演变为流传在厦门街头巷尾的各种传闻。
到了2007年3月“两会”期间,105位院士共同署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,但这个著名的“政协一号提案”却未被通过;
该提案指出,PX项目存在爆炸或泄露的隐患,一旦发生不测,保守估计将影响数十万厦门市民的生命健康。
但另一方面,PX项目的前期建设已经贷款63亿,预计项目总投资108亿,建成后将形成每年800亿元的产值。
2007年5月,早在近2年前就已经完成的PX项目环评报告公开,在厦门市民中间顿时引发轩然大波,因为根据环评报告显示,当时的海沧区是规划为“石化工业区”的,而2年来该地区陆续开工建设,已经形成人口相对稠密的居住区。
还有人吐槽说:你们知道吗?现在99%的项目环评报告都是通过的……
由于PX项目的负面影响在市民当中传得越来越玄乎,甚至出现了可能引发癌症、白血病等种种离谱的传言,面对舆情危机,厦门市政府紧急印制了大批题为《PX项目知多少》的小册子,在市民中免费派发,但并没有赢得大多数人的认同。
在网络平台上,支持PX项目和反对的声音吵成了一锅粥,有许多清华、北大等名牌学校化工专业的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,向人们极力科普PX的生产只要符合规范就是安全的。
但显然网友对这样的科普并不买账,反对者发出的声音中,最抢眼的一句话是:“你可能懂科学,但是你不懂中国”。
真正令厦门市民感到忧虑的并非PX这种化工原料本身,而是PX项目落地之后对项目的管理:有毒的原材料是否会发生泄露?是否会在市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增加其他有毒有害的化工厂?
以及最最令大家关注的:PX工厂的防爆措施是否能完全落实到位而不流于形式?现在的安全措施、安全制度执行之后是否能够实现长治久安?
另一句赢得高赞的评论则是:“如果PX项目建在市政府旁边我们就没有意见。”
最终,在2007年6月1日的大规模“集体散步”之后,厦门市政府选择正面面对民意,公开征求市民关于PX项目的意见,民意调查显示:超过90%的市民反对PX项目落地。
随后,PX项目于2008年迁移至漳州,并在2013年7月开始试生产,项目试生产没多久,2013年7月30日凌晨PX项目厂区即发生爆炸。
事故发生后,漳州市委、市政府成立事故调查小组,对爆燃发生原因展开调查,《人民日报》当天即发表评论文章指出:
“产品再低毒、设备再先进、流程再严密,人的因素,始终是决定性的。监管的人、管理的人、生产的人……只有每个人都死守安全底线,才有真正的可靠可信。”
该评论同时呼吁:有事故就是有漏洞,没伤亡不能不追责。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。必须对所有漏洞一查到底,必须对所有责任一追到底。
然而这次调查结果出来之后没有多久,2015年4月6日晚19点左右,漳州PX项目又发生第二次爆炸事故,据公开信息显示:这起事故导致1人受伤。
为什么PX项目这种本来就是透明、公开的事情演变到最后成了几乎说不清道不明的“悬疑片”?为什么厦门市民会发出“你可能懂科学,但是你不懂中国!”的感慨?
这是两个十分值得人思考和品味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