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文】
- 太阳中风,脉浮紧,发热,恶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主之。若脉微弱,汗出恶风者,不可服之,服之则厥逆,筋剔肉瞤,此为逆也。(38)
- 伤寒脉浮缓,身不疼但重,乍有轻时,无少阴证者,大青龙汤发之。(39)
- 病溢饮者,当发其汗,大青龙汤主之,小青龙汤亦主之。(《金匮要略》第十二篇)
【组成】
麻黄18g 桂枝6g 炙甘草6g 杏仁10g 生姜10g 石膏24g 红枣10枚 【方歌】 大青龙汤桂麻黄,杏草石膏姜枣藏,太阳无汗兼烦躁,散寒清热此方良。
【大青龙汤方解】
此温散寒邪,清解里热之方。临床施以恶寒发热、不汗出而烦躁,脉象浮紧之症。 本证病机为风寒外束,内有邪热,属表寒里热、表里倶实证。张锡纯先生谓:“胸中先有蕴热,又为风寒锢其外表,致胸中蕴热有蓄积外盛之势。”临床症候为恶寒甚,壮热无汗,体若燔炭,面色缘缘正赤,肌肤干燥长粟,头痛、身痛剧烈,咳嗽气喘,痰涕白稠,烦躁不眠,扬手掷足,小便短黄,口干喜冷,唇焦破裂,齿鼻衄血,舌边尖红,苔薄白,脉浮紧或浮数有力。大青龙汤既可发散表邪,治风寒之外感,又可清透里热,治热邪之内郁。方中麻黄六两,《伤寒论》中,其用量无超大青龙汤者,更伍桂枝生姜,发汗作用甚强,误用之,或不遵服法,可有大汗淋漓、筋惕肉瞤、四肢厥逆等阳气伤亡之变。故使用需慎之再慎,审证确系表里倶实方可用之。柯韵伯云:“仲景凭脉辨证,只审虚实,故不论中风伤寒,脉之缓紧,但于指下有力者为实,无力者为虚,不汗而烦躁者为实,汗出而烦躁者为虚,病在太阳而烦躁者为实,病在少阴而烦躁者为虚,实者可服大青龙,虚者便不可服。”“脉微弱,汗出恶风,是桂枝证,不可与大青龙。”此说甚是,须遵循之。 不汗出而烦躁,为本方之主证。曹颖甫先生云:“厌闻人声,畏见生客,时怒小儿夜啼,或忽喜观览书籍,不数行辄弃去,是之谓烦”;“欲卧不得,欲坐不得,欲行不得,反复颠倒,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,是之谓躁。”属表邪不解,阳气内郁化热,汗不得出,不能宣泄所致,与阳明病烦躁病机迥然不同。因其证系麻黄汤证加一烦躁,故用麻黄汤加石膏、生姜、大枣,发汗宣泄,清热除烦。 溢饮,《金匮要略》云:“饮水流行,当汗出而不汗出,身体疼重,谓之溢饮。”由肺失宣降,郁闭卫阳,饮不能从汗而解,泛溢于肌肤所致。其证为身体疼痛、沉重,其形如肿,若兼发热恶寒,咳嗽喘促,不汗出而烦躁者,大青龙汤证也。 本证虽属表寒里热,然毕竟表寒重而里热轻,故须把握好方中诸药用量,尤其麻黄、桂枝、石膏。通常桂枝为麻黄三分之一,若恶寒甚,口渴、烦躁较轻者,石膏桂枝用量相等,或略大于桂枝;口渴、烦躁甚,见口鼻衄血,舌质红赤者,石膏倍桂枝。若不遵此比例,加大桂枝量,则内热益甚;加大石膏量,则汗不得出,表难以解。
【煎服方法】
水浸30分钟,煎30分钟,约600ml,分3次温服,取微似汗,一服汗者,停后服。